
是否存在真正的区别呢?除了显得更加残忍和变态之外配资网站推荐,我们能说出什么呢?
在那个极其残酷的时代,一只胳膊的被砍掉,或者一只眼睛的被挖掉,意味着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将彻底丧失,自此失去奋斗的能力。这样的结果,不仅是身体的残疾,更是精神的压迫与屈服。尽管如此,若干历史的教训却告诉我们,简单的不反抗并不能解决问题。实际上,秦国在占领这些残疾战俘后,还需要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的粮食。倘若不给予足够的食物,哪怕是身患残疾的人,也必然会激发起反抗的情绪,他们宁可选择舍生取义,与其同归于尽。
然而,这些残疾人的反抗几乎注定是失败的。最终,这些饱受折磨的战俘可能会被无情杀死,或者在饥饿中缓慢地死去。这种死法与被坑杀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以生命为代价。而相比较而言,坑杀至少显得痛快一些,给人一种迅速解决的效果。
如果秦国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粮食来维持这四十万名残疾战俘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要将他们变成残疾呢?与其如此,不如直接收编这些曾经的敌人,让他们成为秦国的兵力,这样不仅能避免资源的浪费,还能为自己的军队增添新的力量。
展开剩余68%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历史上,有不少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人士,并非全都是秦国的本地人。例如,商鞅是卫国人,张仪则来自魏国,秦宣太后的芈八子是楚国人,而魏冉同样出自楚地。甚至秦始皇自己,也有一半的赵国血统。白起本人也可以追溯到楚国的血缘。
战国时期正是一个人才交流频繁的时代。“朝秦暮楚”一词,起初并非贬义,而是确切地反映了人才的流转现象。在这种背景之下,赵国的士兵为什么不能为秦国效力,如果确保他们吃饱饭的话?即便赵人的忠诚感使得他们不愿意向母国发起攻击,那魏、韩、楚、燕等国又何尝不是秦国的对手呢?任何一个国家,难道不迫切需要征兵吗?
白起对四十万战俘的坑杀,背后的重要原因是秦国根本无力养活这些人。既然无法负担,那就只能选择杀死他们,若是放走,他们必将返回赵国,继续为赵国提供兵源。这并非出于说对母国的忠诚,而是因在无处可去的情况下,只有自己的国家能给他们庇护。但哪个国家、哪个地区能够一下子拿出粮食来养活这么多的人呢?
如果让这些饱受伤痛的战俘回到赵国,岂不是又多出了四十万个饥饿的嘴巴?那又得花费多少医药与费用?若没有医药,他们在回返途中或许就因伤重而死去,那时候的结果与坑杀也没有太大分别。
为了不让赵国重新获得强大的兵源配资网站推荐,又不能将他们转化为秦国的士兵,最后的选择便只有消灭他们,从物理上彻底摧毁这个问题。白起的杀降,虽然显得极为残忍,却并非如同《水浒传》中的李逵那般彻底没有缘由的暴行。
发布于:天津市升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